隨著政府對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重視以及行業自身的發展,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得到初步發展,但是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需要制定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通過法律予以規范。
餐飲行業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成山的餐廚垃圾。餐廚垃圾如果不得到及時處理,既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壓力,也會使得有害物質流入生態系統。
相關統計顯示,我國餐廚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比重大致范圍為37%-62%,我國主要城市每年產生餐廚垃圾量不低于6000萬噸。預計到2020年,餐廚廢棄物產出量會達到12萬噸/日。如果按照30%處理能力來規劃,2020年日處理能力需要達到3.6萬噸,而現在能力只有1萬噸,還有將近3萬噸的缺口。
為了彌補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十二五”時期,國家發改委補貼20多億元,在全國批準了5批試點城市,規劃建設100個餐廚垃圾處理廠。目前第一批6個處理廠已經通過驗收。
第一批33個,第二批16個,第三批17個,第四批17個,第五批17個,加起來一共100個。基本囊括了我們國家的一線、二線,還有部分三線城市。應該說餐廚廢棄物處理工作在全國已經有了轟轟烈烈的大勢,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在多個方面有了明顯改善。
期間,很多城市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包括江蘇、山東、河南等地的城市,把處理餐廚垃圾內容列入了年終考核。通過合理的補貼以及收運管理體系,部分城市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餐廚處置商業模式。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垃圾處理的基本思路。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國內外主流餐廚垃圾處理技術有以下幾種:破碎直接排放、小型餐廚垃圾處理機、高溫好氧堆肥、厭氧發酵及生物轉化技術等,整個行業已初具規模。但在北京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任連海看來,餐廚廢棄物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
比如,如何提升處理能力?任連海認為,首先要把“十二五”批準的試點處理廠盡快建成投運,這需要多方面予以合作。另外,為了保證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并利于政府統一管理,應制定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
處理工程“吃不飽”現象普遍,企業設備建成投產卻不能滿負荷運轉,如何解決?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政府應加強管理,加大力度打擊違法違規處理餐廚垃圾行為,尤其是煉“地溝油”行為,截斷灰色產業鏈。同時,可采取靈活的收運方式,定時、定點、分片收運,減輕收運困難。
此外,“十三五”期間,餐廚垃圾如何從收運體系的源頭管理上更加完善,如何在處理工藝上更經濟高效,如何在資源化利用上更突顯環境和社會效益雙贏,這些還需要新的突破。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雖然餐廚垃圾具有一定的資源化屬性,但仍需正視其垃圾屬性,要對餐廚垃圾產生、收集、運輸、處理以及產品利用的全過程進行評估,準確核算處理成本。在此基礎上,建立餐廚垃圾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最終形成規范管理標準尤為重要。
為了規范和促進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發展,近幾年,在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后,各地也紛紛響應出臺地方規范:
根據《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自2017年起,廣州市餐飲企業、有食堂或常態化集體用餐需求的機關單位若垃圾不分類將被罰。
2016年4月1日,《杭州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規定混放餐廚垃圾最高處以5萬元罰款。
《關于金華市區實施餐廚廢棄物集中收運處置的通告》規定無特許經營許可的單位和個人處理餐廚廢棄物最高罰3萬。
《寶雞市市區餐廚廢棄物管理條例》對城市餐飲行業廢棄物的方方面面做了具體規定和要求,亂倒餐廚廢棄物最高罰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