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物的回收指南來了 成都垃圾分類駛入“快車道”
發布時間:2019-12-05瀏覽量:2068次
廢紙、廢塑料是可回收物,餐巾紙、一次性紙杯、污損的塑料也是嗎?你是否也曾因不知道手中的垃圾屬于哪類,而在垃圾桶前思考人生?別擔心,好消息來了。
日前,成都市商務局會同成都市城管委,正式印發《成都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進一步明確了可回收物主要種類、常見可回物目錄,明晰了具體分類操作中可回收物與其他垃圾之間的模糊界定。同時此次《成都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的正式印發,也意味著成都市垃圾分類整體推進工作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進一步駛入“快車道”。
接下來,這趟“快車”還會給大家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四種分類中的其他三種垃圾也會有類似的回收指南嗎?
A 明確低價值可回收物
包括鋁箔紙、保鮮膜、舊衣物、桌椅等
近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標準,于12月1日起正式實施。四川省政府辦公廳隨即印發《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將全省城鎮生活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種基本類型。
日前,成都市商務局會同成都市城管委,正式印發《成都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進一步明確了可回收物主要種類、常見可回物目錄,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份可回收物投放“官方”指南。
根據《目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主要指在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使用價值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適宜回收、可循環利用的生活廢棄物,主要包括廢紙類、廢塑料類、廢金屬類、廢玻璃類、廢紡織品類、廢家電類、廢電子產品類、低價值可回收物等種類。
其中低價值可回收物主要為具有一定循環利用價值,需要經過規模化回收和集中處理才能夠重新獲得循環使用價值的固體廢棄物,如鋁箔紙、保鮮膜、舊衣物、桌椅等,這部分可回收物在市民垃圾投放過程中容易混入其他類生活垃圾,尤其需要注意。
除了明確了哪些是可回收物,“目錄”同時提供了“不宜列為可回收物的垃圾目錄”,比如餐巾紙、衛生間用紙、濕巾、一次性紙杯等廢紙,污損的塑料袋及一次性塑料飯盒、鏡子、眼鏡、打火機、陶瓷制品(碎陶瓷碗、盆)、竹制品等,進一步明晰了具體分類操作中可回收物與其他垃圾之間的模糊界定。
據了解,成都市自被列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以來,已相繼出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2018-2020 年)》《2019 年以街道為單位成建制整體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加強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類回收管理,提高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此次《成都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的正式印發,也意味著成都市垃圾分類整體推進工作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進一步駛入“快車道”。
“這次印發的《目錄》是整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配套之一。”成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秘書長謝香蘭介紹說,《目錄》的印發看上去可能是垃圾分類日常的細節,但關系到所有人。而想要做好垃圾分類,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其作用類似便捷購票通道,可以讓更多人更方便地搭上成都垃圾分類的“快車”。
B 前端越分越細,后端加緊配套建設
每個社區至少設置一個回收站
未來,廣大市民根據《目錄》,在垃圾分類的最前端,分得越來越細,與之配套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其他環節,又會有哪些變化呢?讓我們一起登上成都垃圾分類的“快車”去看一看。
今年5月,成都市商務局印發了《成都市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專項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根據“計劃”,到2020年底,成都市將建成1個全市性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每個區(市)縣建設完成1-2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按照每個社區至少設置一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的原則,合理布局建設全域覆蓋的再生資源回收點位;全市商業綜合體實現生活垃圾分類100%全覆蓋;建成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相銜接的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實行再生資源物資分類運輸,實現運輸過程監管;實現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達到 29%以上。
為實現以上目標,成都市將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納入居住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監管范圍,按照服務半徑合理規劃布局設施點位,在新建區域按規劃適度優先或同步實施建設;在老舊社區內暫無條件實施建設的,可通過改造、租賃、借用等形式合理配置建設;以有利于方便居民交售、有利于環境保護為標準,結合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考慮合理的服務半徑,采取升級改造和新建的方式,原則上每個社區至少設置一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新建的回收站(點)建筑面積不少于50平方米,改造的回收站(點)建筑面積不少于15平方米,逐步建成全域覆蓋的社區回收利用體系。
同時再生資源分揀中心也將作為社會公益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配置,每個區(市)縣定點建設或改造 1-2 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用地面積原則上不少于 20000 平方米,應具備紙品、塑料、大件廢棄物等再生資源的分揀、打包、儲存、初加工等功能,配備相應的分選、切割、破碎、拆解、打包、載運等作業設備,具備完善的消防設施和環保設施。
在提高輕薄塑料末端處置能力方面,成都市將支持彭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改造升級,購置先進的廢舊塑料分揀加工設備,創新處置加工技術,擴大廢舊塑料加工處置規模,提高廢舊塑料加工處置能力,打造成都市低價值再生資源回收處置示范基地。在提高大件垃圾末端處置能力方面,對于不能通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進行回收利用的,成都市將逐步在13個中心城區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布局建設大件垃圾智能回收破碎處置生產線。
另外在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收運兩網融合發展方面,成都市將疏通回收領域內各個環節,加強再生資源回收與環衛垃圾收運網絡的資源共享,在收集、回收、轉運、分揀、處理等重點環節上實施無縫銜接,對符合條件的垃圾中轉站點實施改造,配套再生資源回收功能,實現再生資源回收與環衛垃圾收運兩網融合、協同高效發展。
C 越分越細背后的“經濟賬”
年交易額約180億元
謝香蘭表示,生活垃圾分類有三個目標,分別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三者相輔相成,而垃圾減量做得好,自然資源化的就多,而無害化的壓力難度也相對減小。而就在可回收物回收指南的背后,還有一本“經濟賬”。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市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1419個【各區(市)縣摸底數據】,再生資源市場8個(武侯區、郫都區、青白江區、雙流區、新都區、都江堰市、大邑縣、蒲江縣),國家級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1個(彭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再生資源從業人員約10余萬人,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物資約600萬噸,年交易額約180億元。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就是大家平時說的廢品收購站。”成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秘書長謝香蘭介紹說,2018年成都市生活類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了186.6萬噸,超過行業總量的1/3。“這就意味著減少了180多萬噸的生活垃圾”。180多萬噸生活垃圾是一個什么概念?2019年上半年,成都市產生了約260萬噸生活垃圾。
謝香蘭表示,現在成都有了更加明確清晰的可回收物指南,以及正在加緊建設的配套設施。相對于成都市約1600萬的常住人口數,約10余萬人的再生資源從業人員顯得有些單薄。相信隨著指南的普及以及配套設施的完善,參與垃圾分類的人口基數增大,從業人員的增加,成都市生活類再生資源行業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但看不到的生態環境價值對于所有人來說更加重要,畢竟良好的環境是再多錢也換不來的。
D 低價值可回收物或有補貼政策
大邑縣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升級為基地
除了可回收物,四種分類中的其他三種垃圾也會有類似的回收指南嗎?接下來成都市垃圾分類還會有什么大招嗎?謝香蘭介紹說,其他三種垃圾分類相對來說比較明確,并且之前已經有過一些簡單的投放指南,可能不會再出類似的指南。“出指南的目的是為了簡化問題,過細在實踐操作中反而會適得其反”。接下來,可回收物可能還會有一些相關的政策。例如,低價值可回收物可能會有補貼政策。
“高價值可回收物依靠市場本身就可以正常運營。”謝香蘭介紹說,像占地面積大的輕薄塑料,最后結算的方式還是計重,所以其運輸成本相對來說就會變高。同時加之其本身價值較低,回收的企業甚至需要倒貼錢才行。而輕薄塑料又是一種常見的可回收物,并且對環境污染較大,不能棄之不理。所以接下來,可能會有一些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補貼政策,使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市場可以正常運轉。
另外在垃圾處理的末端,大邑縣的再生資源回收市場今年已經升級改造為回收利用基地。“原來市場的功能僅有分揀、儲存。”謝香蘭介紹說,升級改造為基地后,增加了加工處置功能。“例如把塑料加工處理成顆粒,成為生產原料”。這樣在產業鏈延伸的同時,整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也變得更加完整。而末端處理能力的提升,也能使之前的所有工作的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