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05瀏覽量:1963次
6月25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對外發布。
6月28日,住建部明確將成都列為全國46個垃圾分類的試點城市之一,這意味著成都也將加快垃圾分類的步伐。
而目前在成都從事垃圾分類的從業者,在他們眼中推行垃圾分類又要直面哪些痛點?
痛點1:
回收不分類相當于回到原點
作為奧北環保CEO,汪劍超于2017年開始從事垃圾分類,并在成都共設立了265個點位。
在近兩年的垃圾分類嘗試和推廣中,他有自己的感悟,譬如有的市民嘗試垃圾分類,但之后卻發現,“不管扔在哪個分類的垃圾桶里,最后垃圾車都混裝在一起運走的。”汪劍超說,這也極大打擊了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讓市民對垃圾回收行業產生了一定誤解。
不僅垃圾前端的分類十分重要,需專業機構認真梳理,后續還應保證每一個環節都嚴格執行分類處理。
“若要整個垃圾分類進入常態化,還需要一個長效機制來監督執行,包括后續垃圾車數量的多少,是否成為標配、路線等,都應該納入相關的政策法規中。”汪劍超建議。
而談及近日垃圾分類被全民熱議,汪劍超卻顯得異常冷靜,他認為雖然這段時間熱議眾多,但不代表垃圾分類已經是風口了。“從長遠來看,當垃圾分類時代到來,后續環節也應該跟上,包括在小區等地的垃圾桶擺放,物業人員的管理等,下游廠家相應的處理能力和規范等,都應配套升級。”
而整個行業發展要考慮到項目的長期性,就得回歸垃圾分類的本身,提高運營管理能力,讓更多人加入到垃圾回收中來。
痛點2:
垃圾回收站選擇政策不太明朗
在2017年,成都市開始試點樓宇垃圾分類。廢寶科技的任強是最早參與者,而他進入垃圾回收行業已經有近10年時間。
“成都現在已經有線上的垃圾回收平臺,市民通過公眾號預約,就可預約從業人員上門回收。不過覆蓋面不是很大,幾十萬戶家庭。”任強認為,從垃圾分類到垃圾回收的過程中,社區的垃圾回收站點建設非常重要。
根據規劃,成都到2020年,每個社區至少設置一個再生資源回收站,實現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率達到29%以上。
但在實際操作中,難度不小。“落地很困難,目前,我們只建立了六七個,還主要集中在三環以外。”任強分析說,一方面在居民樓下建立站點,部分市民接受度不太高:另一方面相關政策對回收站點的選址落地政策不太明朗。
不過任強認為,在全產業逐步升級過程中,也會創造出很多商業機會,包括前端垃圾收集分類,下游的垃圾處理、再生技術,都會因為垃圾而產生新的就業機會。
痛點3:
風口潮起潮落
切忌一味追求變現
“成都在濕垃圾處理上也有試水,一個處理器主要用于食物垃圾的粉碎處理,安裝于廚房水槽下方,與排水管相連,市民按一下,便可快速處理家庭里面的濕垃圾。”魔法超人創始人劉宗奇說,家庭的濕垃圾產量大,對環境影響也最大。
如何幫助垃圾回收從業者更加體面一點?在劉宗奇看來:把垃圾變得不那么臭不那么臟算是一個目標。
垃圾分類的呼吁和嘗試,推行多年,但實際執行效果并不理想,居民的垃圾回收意識不強,這需要市民、政府部門、企業等合力協同。
垃圾分類熱的風口,潮起會潮落。尤其是企業要注重給用戶創造價值,“如果我們創造的價值不大,亦或一味依靠政府支持,那么企業很難長久。我們需要更多地沉下來,鉆研技術,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商業變現。” |
Copyright ? 2020 -2019 成都華意中聯展覽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蜀ICP備1901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