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成都市2019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及相關解讀,根據省政府下達的成都市2019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今年,成都市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52微克/立方米及以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到67.6%及以上。
該《方案》細化了大氣污染防治六大行動——
《方案》緊密結合空氣質量改善年度目標,圍繞產業、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根據國家、省打贏藍天保衛戰要求,進一步深化細化壓減燃煤、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霾措施,立足精準管控、差異管控。提出了具體的六大行動,50條細化措施,為2019年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具體如下:
一、壓減燃煤行動
壓減燃煤總量,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持續推進“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
推進糧食烘干和加工企業燃煤清潔能源替代;持續推進燃煤鍋爐“清零”工作,禁止新建、改建、擴建燃煤、木材、生物質鍋爐。
二、治污減排行動
持續開展夏季臭氧防控、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
打造平板玻璃、水泥等重點行業綠色生產示范企業,實施綠色發展績效管理;
淘汰落后產能;
優化產業、能源結構,嚴禁新增產能,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熱,擴大電力市場用戶范圍,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推進增量配電業務試點,對企業實施精準電價支持;
嚴控新增涉氣項目;
建立涉氣工業源清單動態更新機制;
加快推進納入重點源的企業安裝在線監測設備;
開展“散亂污”六大整治攻堅專項行動,實現“散亂污”工業企業動態“清零”;
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
強化工業堆場揚塵管控;
有序推進重點區域老舊燃氣(油)鍋爐實施清潔能源改造;
開展工業窯爐拉網式排查,建立管理清單;
加大不達標工業爐窯淘汰力度,加快淘汰中小型煤氣發生爐;實施第三方治理運維服務試點工作;推廣低(無)VOCs含量原輔材料;
推進汽修行業綠色轉型;
控制農業氨排放。
三、控車減油行動
嚴格柴油車污染治理;
實施國六油品標準,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燃油標準并軌;
推進公交、環衛、園林綠化、郵政等領域車輛新能源化,加快建設充(換)電站、充電樁;嚴格車輛入城管控;
推廣綠色出行,加快鐵路公交化進程,優化調整公交線路,提高交通信號控制水平和機動車通行效率;
嚴格檢驗機構和維修單位監管;
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
四、清潔降塵行動
科學合理制定各類工地施工方案,加強大型裝修類等涉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工程項目錯峰管控,引導企業利用大氣擴散條件良好窗口期錯峰施工;
全面加強建筑、市政、拆除等工地的揚塵污染控制及文明施工管理,在全市房建和市政工地全面推行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在施工現場出入口安裝車輛號牌識別設備,嚴格進場管理,在出入口等醒目位置,通過設立投訴二維碼,拓寬揚塵投訴網絡渠道,完善綠色施工工地評分標準,打造綠色施工示范工地,實施差異化管理;推廣軌道交通站點建設項目實施密閉作業;
持續推進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
全面實施綠色攪拌站標準,對混凝土攪拌站安裝揚塵在線視頻監測系統;
加強渣土運輸車輛管控,提高城市道路揚塵治理水平。
五、綜合執法行動
建立健全聯動和協作機制,嚴厲打擊大氣污染物偷排漏排等違法行為;
強化燃煤監管執法,加強劣質散煤管控;
強化對重點VOCs排放企業的管控;整治運渣車在城市道路、公路上的撒漏、污染及交通安全違法行為;
全面清理無資質攪拌站點;
開展餐飲油煙污染防治專項行動,開展“露天燒烤禁止區”專項檢查,堅決取締露天燒烤;
通過隨機抽檢、排放檢測比對、遠程監控排查等方式實現對排放檢驗機構監管全覆蓋;
按照“環保取證,公安處罰”的原則,嚴查道路抽測不合格車輛;
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督檢查;
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不合格油品(車用尿素)行為,堅決取締黑加油站點;
嚴禁露天焚燒枯枝落葉、垃圾、廢品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優化種植業結構,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聯防聯控;
嚴控煙花爆竹污染;
倡導重點時期文明祭掃;
強化春節前后臘肉熏制面源污染防控。
六、科技治霾行動
建立健全市級各部門排放清單信息共享聯絡機制和環保系統市-區-鎮(街道)三級排放清單聯絡機制,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單業務化更新機制;
以道路機動車排放為重點,繪制動態更新的移動源污染地圖;
組建大氣污染防治區域攻堅專家技術小組,指導地方持續開展“一區一策”精細化管控及研究成果應用推廣;
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大氣重點實驗室作用,持續開展PM2.5來源解析、臭氧污染成因分析以及VOCs來源解析,提高污染來源與成因分析精細化水平,開展VOCs在線監測設備性能比對測試研究、重點行業減排潛力評估以及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空氣質量保障的前期技術方案準備,提升我市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攻關能力,加快推進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公關聯合中心成都分中心和國家機動車中心成都分中心建設;
繼續推進重點區域(同城化城市)潛在通風廊道研究;
加快推進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農村空氣質量監測網、空氣質量監控網和空氣質量科研監測網建設;
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七城市環保、氣象部門聯合會商機制建立;
推廣各類工地應用多尺度噴淋技術,專題研究公交車室外移動空氣質量凈化技術、餐飲企業和家用油煙凈化裝置收集和凈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