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000億綠色經濟來襲 要建50個森林康養基地
發布時間:2018-03-29瀏覽量:1980次
綠色,是生命的色彩,更是新時代的新動能。作為“六大新經濟形態”之一,綠色經濟發展在成都將干出一番新天地。
3月27日,成都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環保局等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日前聯合印發的《成都市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包括總體要求、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優化綠色經濟空間布局、擴展綠色經濟應用場景、營造綠色經濟發展生態、保障措施六個部分。概括為“三個明確、三個著力”。
聚焦綠色經濟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
成都市發改委副巡視員祝小文介紹,成都市聚焦發展綠色經濟,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強綠色產業競爭優勢、擴展綠色經濟應用場景為重點,以營造綠色經濟發展生態為保障,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和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筑牢綠色根基、激發綠色動力、增添綠色優勢。
到2022年
綠色低碳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
《實施方案》從定性與定量兩個方面確立了成都市綠色經濟發展目標。祝小文介紹,定性目標,明確成都綠色經濟的發展定位,即到2022年,綠色發展機制逐漸完善,綠色經濟活力充分釋放,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國內綠色經濟發展的領先城市。
定量目標,明確成都綠色經濟的具體指標,即到2022年,綠色經濟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綠色低碳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0億元、培育100億級企業1-2戶,新能源汽車整車年產量達到10萬輛、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新能源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以上、培育行業龍頭企業1家以上;綠色低碳服務業快速成長,綠色循環產業培育取得明顯成效,靜脈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建成森林康養基地50個;綠色經濟應用場景顯著擴展,逐步形成自生長、自組織、自循環的綠色經濟生態圈,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60%以上,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5%以上,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0萬輛,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