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產業鏈是下一個風口?
發布時間:2017-12-05瀏覽量:2107次
環境監測產業鏈暖風又吹。“暖風”源自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也源自近千億級市場規模帶來的想象空間,環境監測或稱為環保企業搶占的下一個風口。
政策紅利在近年來早有跡象。兩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截至明年,我國將全面完成國家監測站點及國控斷面監測事權的上收工作,其中被重點強調的還有推廣第三方專業公司托管運營。
在水質監測方面,《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2008–2020)》也明確提升城市飲用水源的監測能力,未來城市對景觀河道的水質要求也將不斷提高。
在土壤修復領域,“土十條”則以“摸清家底”的形式凸顯土壤監測戰略地位。具體至完成時間表:截至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則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2017環保督察開啟無縫銜接新常態,令環保產業普遍進入增速調整和轉型升級階段。
在環境監測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變革供給。
從產業的整個鏈條來看,上游的制造端和下游的消費端分別在近兩年來經歷了大爆發,且均在今年受到了來自監管的規范。
不少業內人士感嘆,環境監測靠“薄利多銷”的模式過去了,而處于成長期的品牌溢價,則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也符合頂層設計對節能環保經濟的要求。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以來,資金端加速布局環境監測產業鏈趨勢明顯。包括聚光科技、先河環保、島津、賽默飛、雪迪龍等行業翹楚都對環境監測中下游有所布局,而“小而美”企業,諸如南京科捷、申菱環境、天健創新也將環境監測作為重要業務推進。衍生而來,環境監測趨于明朗或稱為2018年較為可期的趨勢。
不過,環境監測早就不是環保企業間的競爭,核心企業本身,以及跨界者的加入令市場競爭激烈,且玩法多樣。在業界人士看來,傳統的玩法,比如圍繞環境超強核心企業的環境監測綜合服務,沒啥變化。熱鬧的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利用PPP、第三方治理等模式,為更多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提供系統化服務。
環境監測對吃好千億市場這口蛋糕做出了更多本土化的嘗試。業界普遍認為,未來環境監測產業可能會有兩種形式。
一是靠資源驅動,比如傳統型業務綜合平臺;
二是靠技術和資本實力驅動整合環境監測市場??梢灶A見的是,第二種難度大但更有價值。
有人說環境監測板塊,就像水處理與固廢處理板塊,不一定是新啟的業務,但恰逢“天時”,于是就可能成了熱點。
不過光有“天時”或許略顯單薄,還要有“地利”從旁支撐,環境監測的“地利”可以說是轉型期上下游企業需要尋找下一個市場風口,而近千億級起的產業鏈走勢所帶來的想象空間無疑巨大,加之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精細化的發展,使其成為可能的熱點。
不過,我們期待的是,有助環境治理提質增效的環境監測,從一開始,就能規范安穩地站上風口,不會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