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生態環保頂層設計 成都劃定兩級城市通風廊道
發布時間:2017-11-16瀏覽量:2019次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進入秋冬季節,大氣污染的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1月14日,成都市規劃局發布消息稱,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成都市編制了《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公眾意見征集稿,本次總規修編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了生態環保的頂層設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構建全域生態格局,筑牢城市生態屏障。
據悉,本次總規修編重點突出總體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提出在市域內構建“兩山兩環,兩網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其中,“兩山”指龍門山和龍泉山,是成都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兩環”為環城生態區和環二繞生態區,防止城鎮圈層式粘連發展。“兩網”為岷江水系網和沱江水系網,是市域生態系統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六片”指依托都江堰精華灌區、城市通風廊道和生態綠楔而劃定的“都彭生態區、郫溫生態區、邛蒲生態區、天府生態區、龍青生態區以及金簡生態區”等六片防止城鎮連片發展的生態綠隔區。通過確定市域生態安全格局,可有效保護成都市的生態本底,筑牢成都市的生態屏障。
二是劃定“三生”空間,加強統籌協調。
成都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生態格局為前提,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按照“三生統籌”、“多規合一”的原則,劃定市域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其中法律法規明確需要保護的區域和維護生態安全格局需要控制的區域統一劃入生態空間,主要包括兩山地區和東部深丘區, 生態空間內的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禁止建設對生態功能有影響的工業、采礦等項目。
城鎮開發邊界外圍的基本農田和其他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等劃入農業空間,依據土地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耕地及其他農業生產空間,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各級城鎮集中發展建設區及外圍需要控制的地區劃入城鎮空間,城鎮開發建設應緊湊布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同時,加強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三生統籌”,以保護生態空間為前提,守護好城市的底線,同時注協調重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確保規劃布局科學合理。
三是明確生態管控體系,保障生態功能。
本次總規修編根據《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意見》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并進一步構建了生態空間管控體系。對生態空間內法律法規明確需要保護的區域和生態保護紅線區提出了明確的管控要求,對其余生態空間管控進行了研究,從建設用地功能管控、建設用地總量管控、建設用地選址管控、建設用地布局管控、建設用地布局管控和建筑高度管控等五個方面提出了管控要求,保證生態空間的生態功能。
四是鐵腕治霾,重拳治水,全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在城市環境品質提升方面,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大氣環境:本次總規修編結合成都氣象條件、地表通風能力和成都城市結構,按照順應城市主導風向、利用局地環流、尊重城市格局的原則,在城市規劃區內劃定了兩級城市通風廊道,努力緩解因常年靜風造成的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問題,加強通風廊道的保護和管控。同時提出健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完善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水環境方面:按照污染物總量控制原則,規劃要求進一步提高岷、沱江流域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加大再生水利用;通過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小流域污染綜合整治等舉措,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此外還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業廢水污染控制等提出控制要求。
土壤方面: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控制農業污染,推進受污染農用地安全利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建設用地新增污染,開展污染治理與修復,確保土地開發利用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保障人居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