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著墨頗多,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要點1:更好的空氣 2035年PM2.5都應該達到35微克/立方米
35微克/立方米正是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的標準,這意味著,到2035年,全國空氣質量基本上都要達標。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過去是叫“打好”,現在是叫“打贏”,意味著比過去有更高的要求。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空氣質量離老百姓的期待和要求有較大差距,重點地區、重點時段的污染程度更加嚴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運輸為主的運輸結構盡管有進步但總體不理想,環保的工作壓力沒有效傳導到位。
目前,環保部已經發布了秋冬強化治理大氣污染的方案,并且在每個地級市派駐一個專家組,區域環保機構也在成立中。
要點2:環保督察力度不改 正研究制定督察相關法規,未來國家和省兩級聯動
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一共受理了群眾的舉報13.5萬件,向地方交辦了10.4萬件,10.2萬件已得到辦結,其中8萬件涉及到垃圾、油煙、惡臭、噪聲、散亂污企業污染,以及黑臭水體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
要點3: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的大環保 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要點4:環境與經濟為正相關 堅決反對“一刀切”
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過程中政府緊密跟蹤了這些地區的經濟數據,發現開展中央環保督察的省份,經濟各項指標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某種意義上來講比過去還要好。
針對有媒體報道稱環保搞“一刀切”的問題,李干杰說,不分青紅皂白、不分好壞的“一刀切”是堅決反對的,即使個別地方發生過,都第一時間得到了糾正。即使對于那些違法違規的企業,也是根據情況,能夠整改的給予時間進行整改,并非一棍子打死。只有那些確確實實沒有生存價值,又嚴重污染環境,整治又沒有任何希望的,才最后關停關閉。
要點5:不要讓土壤污染 對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產生重大影響
今后,在農用地分類管理方面,由農業部牽頭在天津、湖南、湖北、遼寧這等地開展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試點,同時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印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在湖南的長株潭等地區推動輪作休耕試點工作。
在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方面,住建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已經聯合部署利用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多部門信息共享。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地已經率先建立了污染地塊名錄,一些地方還陸續發布了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加強執法,嚴控新增污染。
土十條提及的試點示范也在積極推進之中,力爭像大氣和水一樣,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盡快見到一些成效。“至少不要讓土壤污染對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產生重大影響,不要對老百姓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并且通過努力加快修復治理,使得這塊領域盡快得到明顯改善”。李干杰說。
要點6:治理農業污染 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
農業污染治理某種意義上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塊短板中的短板。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這等于給我們打響了發令槍、吹響了沖鋒號,環保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推進這項工作。
在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方面,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就投入了375億元,一共整治了11萬個村莊,大約有2億農村人口從中受益,推動了整個農村的污染防治工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要點7:修護長江 縣級以上1320處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全面整治
十九大報告提出來,要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自2016年5月開始,環保部在長江經濟帶范圍內組織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共排查319個地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累計排查上報環境違法問題490個。
李干杰介紹了行動,在氣候條件、水文氣象條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的背景下,2017年1-9月份,長江經濟帶流域I-III類的水質比例同比提高了4.3個百分點,劣V類比例下降了0.8個百分點。
但他同時表示,長江經濟帶的基礎設施欠賬比較多,沿線重化工布局比較密集,農村面源污染比較突出,一些淺灘濕地這些年遭到一些損害和破壞,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同時,還準備用兩年時間,對整個長江經濟帶所有縣級以上1320處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全面進行整治。
要點8:發展綠色金融 行業潛力仍然巨大
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2016年由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已經下發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意見已做出部門分工,各項措施正在落實中。楊偉民表示,中國在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綠色發展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其中之一就是綠色金融。
楊偉民介紹,目前綠色金融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7年1-9月,我國共發行貼標綠色債券1340億元,占全球發行量的24%,這在國際上還是處于領先地位。
截止2017年2月,21家主要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7.51萬億元,比重和增長速度在快速提高,目前占全部信貸比重是8.8%左右,涌現出綠色指數產品等創新型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場選擇。
一些改革也在推進過程當中,財政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方案,有關部門主要是證監會正在研究上市公司環境信息的披露怎么樣進一步提升;人民銀行會在一些地區組織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等一些重大措施;中國已經與其他一些國家開展合作,如中英、中法財金對話,以及綠色金融合作等等。
不過,相對于龐大的綠色市場發展要求來看,綠色金融發展仍然不足,楊偉民預計未來的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