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大氣污染防治的考核年,藍天保衛戰進入攻堅期。然而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個漫長的工程,污染治理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并需要后期持續良好的運營,第三方治理成為題中之義。業內一致認為,第三方治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從而推動環保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目前,大氣污染防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加快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產業的發展速度。
業內人士認為,工業企業和環保企業不是對立的,雙方要有共同的目標,第三方治理模式需要長期配合和良性合作,最終通過更好更節能的技術手段、更低的代價進行治理。
技術創新是發展驅動力
隨著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和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兩個領域的多家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重點布局,并自主研發了多項技術,例如煤炭的低排放燃燒技術、脫硝脫硫等技術。
從污染物排放成因看,煤炭的不潔凈燃燒占到60%以上,中國的能源分布仍然處于“富煤、少油、貧氣”,煤炭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仍將是重要基礎能源,當下最關鍵的問題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通過新技術對舊鍋爐進行改造,同時大力推廣高效燃煤鍋爐,可提升鍋爐的燃燒效率和排放指標,達到或者超過天然氣排放標準,同時,有助于工業園區拆除小、舊鍋爐,實現集中供熱。
要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引進和再創新,擁有核心技術,打造核心產品,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方治理成運營趨勢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個漫長的工程,污染治理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并需要后期持續良好的運營,在這種情況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簡稱“第三方治理”)模式應運而生。
一方面,排污企業可以通過利用第三方企業的先進治污技術,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作為出資方的排污企業和作為治理方的第三方公司可以在污染治理過程中相互監督,從而避免傳統的“誰污染誰治理”原則所帶來的弊端。同時,第三方治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從而推動環保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另外,企業在注重提升自身運營管理水平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行業影響力。
據了解,清新環境未來的發展將以運營和服務為主要方向,公司一方面采取項目改造、項目新建的傳統模式,另一方面推出了BOT模式,即經污染企業委托,由專業的環保企業承擔投資、建造、運營等環保責任,此種模式從技術、性能、經濟層面都能呈現更好的優勢。
在熱力生產與供應方面,政府曾面臨的難題有:一是監管難,每一家能耗大戶都有自己的鍋爐,容易超標排放;二是日常維護和運營投入高,政府開支大;三是技術革新緩慢。任健認為,未來政府公共事業大多會采取購買第三方服務。通過市場化招標,同企業簽訂20—30年熱力生產和銷售的特許經營權。引入第三方經營,就能實現很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