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綠色理念——推動環保從小做起
發布時間:2017-08-17瀏覽量:1833次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聯合成都市環保局等部門舉辦了“我愛成都·百萬師生學環保”活動,全市上百萬幼兒園和中小學師生,都將在這場持續到明年的活動中,學習環保政策法規,宣傳綠色低碳生活理念。
“城市的環境應該是共建共享的。”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長馬海軍說,孩子是城市的未來和希望,實現成都1400萬人所追求的“幸福”,環保教育不能缺席。
“百萬師生學環保”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在成都市各中小學、幼兒園全面啟動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開展了很多年,成效始終不明顯,就是因為環保意識尚未深入人心。”成都西安路小學教師張麗君說。怎么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進來,讓環保成為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垃圾分類為西安路小學打破了環保教育的“天花板”。
西安路小學,每個教師都有一個廢物收集箱和一臺電子秤,學生收集可利用廢物過秤后,會得到相應的環保積分,這些積分會在學生的評價中占一定比例。此外,每個班級會選出一名督導員,把每天的廢物匯總到學校,學校用廢物利用所得成立貧困生資助基金。
2015年學校提出要建設“零廢棄校園”,學生們便開始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學生食堂廚余垃圾進行堆肥并制作酵素。目前,孩子們已經能夠處理學校產生的所有廚余垃圾,產出的肥料和酵素都用于校園植物養護和環境清潔。
楊柳依依,荷葉田田。在成都青龍湖小學,東風渠的水被引入校園,渠水先經過長滿水生植物的凈化池,然后通過毛細血管一樣的管道流入魚塘、花園和菜地。
青龍湖小學是成都市龍泉驛區一所農村學校,由于區位條件限制,發展一度艱難。而毗鄰成都最大的生態公園青龍湖,東風渠又穿校而過,讓學校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教育資源。
“能不能通過環保教育,走出一條農村學校的特色發展之路?”2015年,青龍湖小學提出了“生態教育”立校的發展規劃,在充分挖掘學科與生態內容契合點的基礎上,形成了富有鮮明校本特色的生態教材。
每年7月初,青龍湖小學“百果園”中,師生們自己養護的十幾棵李樹碩果飄香。這時大家都會返校上一堂“分李子”的課。學生們把李子摘下來,先統計數量,然后計算每人能吃多少個,接著進入“誰先挑”環節。
有一個細節讓該校校長廖小強十分感動:三年級(2)班在“誰先挑”環節選了平時樂于助人的一位同學,而這位同學卻挑了幾個最小的李子。“你會發現,環保教育已經超出了單純的愛護環境的范疇,開始對人的品德產生影響。”
在廖小強看來,環保教育不僅要教孩子們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要教會他們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于教育者來說,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尊重人性、順應天性、保護個性,實現人的‘綠色發展’。”
去年4月,該校六年級學生歐文連續幾日監測到東風渠水質異常,并向成都市環保局遞送監測報告、提出質詢,環保局長專門到校作了回應,并請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指導。“環保教育一方面讓老師找到了教育的切入點,對相關的教學研究越來越有興趣;另一方面,農村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廖小強說。
“綠色教育”才能推動實現人的“綠色發展”。據成都市教育局體衛藝處副處長徐勇介紹,目前該市正以“大環保”促進教育綠色發展。一是多個部門協同創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環保教育搭建平臺;二是從頂層設計上,把環保教育納入全市校長培訓內容,同時把環保教育的實施情況納入各區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