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3-13瀏覽量:1690次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是對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然而在治理過程中,我國經驗不足。我國要真正實現環境修復工作,還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修復經驗,從而推動生態修復有序進行。
經過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對自然環境、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需要逐步恢復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大力發展生態修復行業。在此過程中,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修復經驗,實現生態修復的有序推進。
事實上,從2011年起,我國政府便陸續出臺實施了多項生態修復的政策,涵蓋了大氣、土壤、水資源、固定廢棄物等領域。在“十三五”時期,我國仍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山水林田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可以預見,生態修復是我國未來長期堅持的戰略,但由于涉及地方政府、污染責任方、環保企業、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生態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我國生態修復至少面臨三個問題。
首先,政策法規建設滯后,監管制度不完善。生態修復是個長期工程,且涉及主體眾多,需要有較為完整的政策法規作支撐,但目前相關政策法規建設還不健全,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制度。
其次,修復技術能力有限,工程應用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修復技術較為粗放,沒能取得很好的預期效果。同時,很多國外技術應用已經很廣泛,但國內只有少部分工程應用,存在明顯差距。
最后,修復資金匱乏,后期維護投入不夠。很多生態修復工程難以持續,資金匱乏是首要原因。據統計,有九成左右的土壤修復項目因資金不到位而延期或停滯。另外,前期修復資金不足,導致后期維護投入也不夠。
針對上述問題,一是要構建完善政策法規及檢測體系,這需要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為生態修復掃清政策層面的阻礙。
二是鼓勵生態修復技術創新,引入發達國家成熟修復技術。由于污染地情況復雜,單一的修復技術已難以應對,需要研發多種技術來處理。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進行生態修復技術創新,以及引進發達國家成熟修復技術。
三是推動生態修復多元化融資與產業化經營。修復工程耗資大是客觀事實,單靠財政撥款也難以維持,需要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獲取足夠資金。
|
Copyright ? 2020 -2019 成都華意中聯展覽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蜀ICP備1901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