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到2020年全面建成環城生態區 確保環城生態區133.11平方公里生態用地總量不減少
發布時間:2016-10-31瀏覽量:1696次
2012年我市率先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在中心城區范圍內設定了環城生態區。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2013年1月1日,《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正式實施。三年多來,環城生態區保護建設進展如何?133.11平方公里生態區域現狀怎樣?
10月27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圍繞環城生態區保護建設相關問題進行專題詢問。14個市級相關部門、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及11個區縣政府、3個市屬有關企業負責人,接受40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20名市人大代表的詢問。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創新探索,全面攻堅,在2020年全面建成環城生態區,在人大和社會的監督下,按照條例規定,確保環城生態區133.11平方公里生態用地總量不減少。
“環城生態區作為市域的‘兩環兩山、兩網六片’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生態保護、水資源調儲、景觀農業、休閑旅游、農民增收、城市應急避難等功能,對成都城鄉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們堅持以生態優先、政府先導、市場運作的原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約664億元,生態用地實際面積從2009年的約89.11平方公里增加到了目前的約122.13平方公里。”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幾年來,我市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和“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認識,系統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建設工作。啟動六湖建設,規劃建設錦城湖、青龍湖水庫、北湖水庫、安靖湖水庫、金沙湖水庫、江安湖水庫6個小型水庫,項目總面積約2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約12.2平方公里。開展八片農田濕地建設,規劃建設白鷺灣濕地、龍潭濕地、香城濕地、青龍濕地、中和濕地、江安濕地、安靖濕地、金沙濕地,項目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深化耕地農田保護,保有耕地約66.29平方公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約35.2平方公里。創新實施了景觀農田建設,疏浚灌渠、梳理田埂、保護林盤、輪種景觀作物,低投入修復、低影響開發。
此外,我市還積極實施城市森林建設,新植樹造林約8平方公里,特別是在城市通風口、濱水涵養地、拆遷復綠區集中的“三山、木蘭、錦江、江安、兩河、犀安”六個區域,立足本地資源,成片補植鄉土特色林木,形成六片城市森林;建成綠道約240公里,基本覆蓋已建的生態項目,形成了環城與沙西等8條綠道聯系的“一環八聯”綠道骨架。